沙县出土五代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版别初探

日期:2009-09-16 09:56 来源:沙县区
| | | |

19953月,福建省沙县琅口镇麦元村村民万礼煌等人在该镇镇头村土名登坑垅山坡上承包挖穴种柿子树时,偶然发现出土了一个五代龙凤纹青陶罐,内装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重约百余斤,穿缗已朽烂,这是沙县首次出土的五代闽国铅钱,尤显珍贵。可惜大部分被村民们当“废物”随土倒掉,几个有见地的村民带了一些回家。有两位姓官的村民疑其为锡质,将部分铅钱熔化售给锡匠,后锡匠铸锡具不成,遂向姓官的两人退货,双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万礼煌因首先发现此物,不知是祸是福,竟在当天遗失了自行车和锄头、劈刀等农具,一气之下将盛铅钱的陶罐一锄敲碎埋入土中。惜哉!1996年底,县城泉友数人闻讯后,先后从村民中搜索部分较完整的铅钱收藏,如获至宝,才使部分千年古泉得以幸存。由于铅钱质软易损,加上在“黄土垅中独自眠”逾千年,大多粘结成团,蚀不成形,一经剥离即成碎片,品相较好的铅钱仅占一成左右。

经笔者对该批铅钱进行多年的搜集、除锈、整理、研究和考证,确认系五代闽国铅铸币,大部分铅币为王审知据地福建为王时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始铸。

唐末,黄巢起义军揭竿而起,藩镇割据益深,南、北各节度使、刺史纷纷据地称雄并相互混战,形成了五代十国格局。闽国的建立者是王潮和王审知兄弟。欧阳修撰《新五代史·闽世家》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笔者注)人也。”“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才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是时,蔡州秦宗权方募士以益兵,乃以绪为光州剌史,召其兵会击黄巢,绪迟留不行,宗权发兵攻绪,绪率众南奔,所至剽略自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县, 笔者注)入临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笔者注),陷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 笔者注),有众数万。”王绪带兵从河南固始南奔入闽后,由于性猜忌,有才能的部将多被其所杀。部将王潮等擒王绪囚于军中,王绪后自杀,众推王潮为主。唐景福元年,唐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福建在五代时被称为“岛夷斯杂”之地,由于境内山地起伏,丘陵崎岖,与中原腹地被武夷山脉横隔,交通异常不便,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山高皇帝远”,王审知便据地福建为王,建立闽国,辖境福州、建州、汀州、泉州、漳州等五州。《新五代史·闽世家》载:“乾宁四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武威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为闽王时仍用后梁年号。在王审知统治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为了货币流通需要,在当时闽国铜材料匮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铸行开元通宝铅币。但由于中国在五代十国时是处于四分五裂、战争连年、经济不振的历史时期,各国所铸货币大多具有铸工不精、钱文古拙的风格,闽国货币亦如此。《十国纪年·闽史》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地方政权铅铸币,也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铅钱。

闽开元小平铅钱形制悉仿唐会昌开元,面文“开元通宝”对读,隶书体,基本上继承了初唐欧体隶书的书法艺术遗风。钱背穿上多为“福”字,偶见“闽”字如百里挑一。“闽”字乃纪国号闽,“福”字乃纪地名福州。实测钱径一般在2324毫米、穿宽67毫米,廓厚11.3毫米,重约35克。这批铅钱分背福、背闽两大系列版别,若再细分则版别甚多。笔者根据这批铅钱铸主、分期、币文书体、星点分布规律等,区分出54种版别(见附图),旨在抛砖引玉,与钱币学界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背“福”系列有普品、粗字、宽缘等版别;元字分左挑元、右挑元、双挑元、平元等版别,以右挑、双挑、平元为罕;开字为门内“井”;背福字分小福、大福、小口福、大口福等版别,以大福、大口福为稀;福字书法为隶、行、草三书体兼容,笔划古朴洒脱,自成一体。背“闽”系列有普品、小样等版别,以小样为罕,闽字为隶书体。背“福”和背“闽”钱币面、背无星纹者居多,有星纹者较少。背“福”系列星纹有:面左上星、面左上巨星、面右上星、面右上巨星、面左下星、面左下巨星、面右下星、面右下巨星、元左孕星、元右孕星元左孕星、元右孕星(因其星点位于“元”字第三笔划“ノ”和第四笔划“乚”内,与“孕月纹”相似,故笔者称其为“孕星”)、背左上星、背右上星、背左下星、背右下星、背左星、背右星、背下星等不同位置,以及开左右双星、元左右双孕星、双面星(即面右下、背右上各一星)等。背“闽”系列星纹有:面左上星、面右上星、面左下星、面右下星、元左孕星、元右孕星(、背左上星、背右上星、背左下星、背右下星、背左星、背右星、背下星等不同位置。尤其以面双星、双面星、巨星(或称大星)纹者甚为罕见。

这批铅钱中有少量属小 “元”版背福小平开元,为闽景宗王曦永隆年间(公元939943年)铸。由于五代十国政局动荡不安,钱币种类版别多而杂,史书上多无记载,多靠考古实物研究查证。王曦铸小平铅钱,史载语焉不详,仅见《新五代史·闽世家》载:“延羲,审知少子也,既立,更名曦,遣使朝贡于晋,改元‘永隆’,铸大铁钱,以一当十。”《十国纪年·闽史》载:“王延羲永隆四年八月,铸‘永隆通宝’大铁钱,一当铅钱百。”小元版背福小平开元铅钱的铸工、钱文风格,与“永隆通宝”大铁钱基本相似,而且与福州市郊西山近年所出土的《永隆五年郑雄买地券》字体相侔;近年从福州、南平、沙县发现该版别的小平铅钱实物,足以证明永隆年间曾铸开元通宝小平铅钱无疑)。该铅钱币质较软,铸工不精,币文多被移范;分普品、大样、大福、高元、扁元等版别;面文书体隶楷相兼,似还童体,笔划比较草率随意,有的存在省笔短划;“开”、“通”、“宝”三字偏大,唯“元”字偏小,故笔者称其为小“元”版;“元”字书写变化多样,“宝”字亦较长;“开”字书写有门内“井”和门内“开”两个版别;“通”字第一笔划书写呈扁月牙形,颇具特色;背“福”字有“”字旁和“示”字旁两个版别,分隶、行、草三种书体;罕见有星点者。实测小样钱径约24毫米,穿宽约7毫米,廓厚约1.3毫米,重约4克;大样钱径约26毫米,穿宽约6毫米,廓厚约1毫米,重约4.5克。

笔者还从这批小平钱中新发现四种极为罕见的异版铅钱:

一是“规制型”(6)。现存仅2枚。该铸币从形体到币文书写方面,都比以往已发现的五代闽国铅铸币诸版别更趋工整规范,因而笔者称其为“规制型”,只是币质较软,其硬度介于铅和锡两者之间,颜色较其它钱币暗一些。实测钱径24毫米,穿宽6.5毫米,内缘宽1.5毫米,外缘宽2.5毫米,廓厚1.2毫米,重3克。面文“开元通宝”对读,背穿上“福”字,开字为门内“井”,币文书写较工整,笔划粗细均匀,起笔和落笔呈方形直角,字的结构为隶书体,笔划又似黑体字。从该钱币形制和币文书体分析,与王审知所铸小平铅钱风格大体相似,而与后继的闽惠宗王  、康宗王昶、景宗王曦、天德帝王延政所铸大、小铅钱或铁钱风格相距甚远。笔者初步认定为王审知所铸,尚待各地有识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二是“宽缘特大福”(4)。现存仅1枚。实测钱径24.3毫米,穿宽6.8毫米,内缘宽1.5毫米,外缘宽3.5毫米,廓厚1毫米,重3.2克。面文“开元通宝”对读,隶书体,开字为门内“井”;背穿上“福”字特别大,比大福版别的“福”字还略大一些,笔划亦较粗,福字书体隶、行、草相兼。该币铸工、钱文风格同王审知所铸小平铅钱大体相似,亦初步认定为王审知所铸,待进一步考证。

三是“小元版背窄缘”(45)。现存仅2枚。实测钱径25.5毫米,穿宽7.5毫米,面外缘宽3.5毫米,背外缘宽仅0.8毫米,廓厚1毫米,重3克。面文“开元通宝”,背穿上“福”字,币文笔划较细。该币铸工、钱文风格与王曦所铸小“元”版极为相似,开字为门内“井”,可认定为闽景宗王曦永隆年间所铸。

四是“小元版面背窄缘”(图46)。现仅存1枚。实测钱径24.5毫米,穿宽7毫米,面、背外缘宽仅0.8毫米,廓厚1毫米,重近3克。面文“开元通宝”,背穿上“福”字已磨损甚重。该币铸工、钱文风格与“小元版背窄缘”相似,为闽景宗王曦所铸。

除上述四种异版铅钱外,属新发现的版别还有:开左右双星(图27)、元左右双孕星(图28)、双面星(图29)、背闽小样(图31)、小元版大福(图47)、小元版大样(图48)等。

据《续文献通考·祥异考》载,早在南宋理宗宝三年在福建仙游县南桥溪中出土过背福、背闽开元铅钱。建国后从1957年以来,已先后在福建省的福州、晋江、福安、长乐、南平、沙县、南安、安溪等县(市)出土了闽开元小平铅钱,在沙县镇头村出土为第9起。沙县出土的铅钱有九成腐蚀严重,难辨字形;能辨别钱文者未见“反文福”( 该币实物笔者曾见过,属“小元版”系列,为郑宜中先生所藏)、背“殷”、背“建”版别(背殷、背建小平铅钱均为闽天德帝王延政据建州建国称“殷”时天德年间即公元943945年间所铸),也未见光背版别。

五代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的出土新发现及其铸主、铸期?其众多版别究竟有多少?区分版别应以什么为主线?这是十多年来钱币学界研究的问题。目前,在孙仲汇《简明钱币辞典》、华光普《中国古钱目录》、张志中《古钱》、刘敬扬、王增祥《福建历代货币汇编》等专著上录图的版别仅三、五品,在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隋唐五代十国货币》录图的也仅有21种版别。从沙县镇头村出土的五代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版别也颇丰富,近乎集版别之大成,有不少版别还属新发现,为历次各地出土所少见,实属难得。

五代闽国王氏政权从王潮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建立至闽天德三年(公元945年)为南唐所灭,“传七主,凡五十三年”,所铸铅钱不多。笔者曾到过距镇头村约600米处出土铅钱的山坡考察,该柿子果园已荒废,分析其山形,不像是墓地,离此200米处便是沙县古城(今琅口镇古县村)通往尤溪县的山路,铅钱有可能是行人所留。沙县地处闽中,闽江支流沙溪下游。据史料记载,沙县最初在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建县,初称沙村县,县治设在今琅口镇古县村,隶属建安郡。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改名为沙县,隶属建州。后并入建安县。唐永徽六年(665年)复置沙县至今。唐大历十二年(777年)改属汀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划县西黄连峒设黄连县(后改名为宁化县)。五代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沙县改属剑州(后改名为南剑州)。琅口村与古县村仅一水(沙溪)之隔,与镇头村相距仅1公里,是沙县通往建州、南剑州的门户,自古以来为兵家争夺重地。唐末崇安镇将邓光布(河南固始人)于唐乾符五年(878年)在此率众抵御黄巢起义军进攻时中流箭身亡。唐中和四年(884年),汀州司录兼摄沙县事曹朋(河南固始人)根据邓光布生前遗愿,将沙县县治从古县村迁往杨坂(即今沙县人民政府驻地)。唐末王审知兄弟从军后为逃脱官兵追剿随军从中原南奔入闽,曾攻占沙县,时其母徐氏河涧夫人在军旅途中病故,葬于沙县的二十七都(今隶属永安市青水乡)。闽国覆灭后,王氏后裔四处逃亡,部分王氏族人远避沙县、尤溪县等地。一则该地区为闽中腹地丘陵山区,便于避难;二则可守王审知之母祖坟。他们在该地区安居立业,繁衍生息,世代相继至今,成为当地一望姓。从沙县镇头村山坡出土的铅钱,极有可能是闽国覆灭后逃亡的王氏后裔或官兵藏宝入土所遗留。

铅质古币在历史上曾被斥为劣币而加以唾弃,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存世量越加稀少,现已为越来越多的钱币爱好者所青睐。近年从福建各地偶有出土为数不多的闽开元通宝铅钱,不仅丰富了钱币爱好者的收藏,而且对于研究古代闽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钱币历史、钱币版别提供了珍贵的佐证实物,也对《沙县志》尚无记载闽国铅铸币的流通与出土史料填补了空白。(邓景华)

附图:1、五代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54个版别拓片

         2、属于新发现的部分版别铅钱照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