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横历村,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村庄

日期:2020-03-25 09:13 来源:沙县富口镇
| | | |

  拐过盘山公路的“九曲十八弯”,一座村庄跃入眼帘。村子静卧于群山间,宛如世外桃源。这是沙县富口镇荷山村横历自然村,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村庄。

 

  当年的红军指挥所就设在卢氏宗祠

  初春时节,记者循着红军踏过的青石路拾阶而上,听着村里的老人诉说曾经的烽火岁月,一个个鲜活的红色人物如在眼前,一段段恢弘的革命往事历历在目……

  一份珍贵的红色名单

  微风过处,静谧的横历村竹浪翻滚。茫茫竹海,成为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宝藏。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村内有5个家庭小造纸作坊,村外的溪坂有4个。

  1931年,马凤城举家从长汀县四堡乡迁至横历落户,以造纸作坊为落脚。“村里人都叫他金华仔(小名),一起来的还有马凤城的父亲、妻子和一对儿女。”老人卢功连去年离世,生前曾提到此事。

  巴掌大的村庄突然多了户人家,村民们格外关注。而马凤城个头较高,文化程度也高,更令人印象深刻。利用闲暇时间,马凤城常教村民识字、写字,还给大家讲故事,宣传革命思想。

  1934年1月,彭德怀、杨尚昆等率领中央红军东方军再度挥师沙县,荷山村成为军队指挥作战、安营扎寨、后方建设的重要阵地。“红军从明溪县夏阳乡地美村到达横历,地美与横历之间有个岔口,军队分别在荷山、横历、上宝山等地驻扎。”今年73岁的卢细妹,曾听叔叔卢功雄说。

  村里的老人们记得真切,1934年1月10日白天,村子里涌入了大批红军战士,足足有万把人!战士们穿着薄棉衣,扛着枪,没过多久,便在几处纸厂、永兴庵等地安营扎寨。

 

  卢法妹(中)回忆红色往事

  红军来了,革命的曙光近了。马凤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地方红色政权,支援红军攻打沙县县城。其间,他先后担任荷山区、沙县苏维埃委员会主席。横历村有些进步青年,跟随他参加革命。

  历史的足音早已远去,《沙县革命史》却清晰记载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基层革命政权建立中,荷山区苏维埃副主席卢兴标、组织委员涂交法、宣传委员卢常椿、农会主席张龙义、赤卫队长卢功雄,均是横历人。

  这份珍贵的红色名单,唤醒了村庄的红色记忆。“从当年横历村村民参加革命的情况来看,足以体现他们为革命作出过贡献。”沙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徐勇进说。

  不少文字资料记载,红军撤离沙县后,马凤城随军经归化、宁化、石城撤返江西瑞金。“从此村民再也没有见过金华仔,但他的父亲在横历过世,坟墓至今还在。”望着远山,卢细妹说。

  村里几位过世的老人生前提到,1955年,上级政府还派专人到横历村了解马凤城的下落,可惜杳无音信。

  四匹战马和红军医院

  红军进驻横历的那个冬天,冷风割面,格外寒冷。

  “红军师长住在村民卢丰德家,一个连长住在前楼。”卢祖恩清楚地记得长辈们说过,由于村子小,许多红军战士无处安置,他们便将门板卸下来当床板,睡觉时把枪当枕头,露天而居。

  红军吃的是糙米,数量不多,每人只有一小袋。在横历这段时间,常有村民送菜支援。烧饭需要木材,红军就从卢氏祖祠的后门山伐木。

  卢积钦今年46岁,年幼时,他常听长辈卢功连说,红军纪律严明,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卢功连提得最多的,当属那4匹红军战马。“3匹黑色、1匹黄色,威风得很。”当时,刘姓、李姓两位红军住在卢功连家,熟络后,9岁的卢功连常跟着他们一起上山割草,喂马。

  近3个月时间里,卢功连几乎与战马形影不离,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看着这个“小机灵”对战马如此感兴趣,红军战士还向他讲述了许多有关战马驰骋沙场的故事。

  与红军战士朝夕相处,点燃了卢功连心底的革命火种。由于当时年纪小,他未能实现参军愿望,但却逐渐成长为红军时期村里的一名小小交通员。这些往事,成了卢功连最珍贵的回忆。

  村里的永兴庵,有着200余年历史。在这里,今年77岁的村民卢法妹,回忆起了多年前母亲邓富娣常提的那些往事。

 

  红军当年驻扎的永兴庵

  “母亲讲,每次红军用我家的锅煮好饭后,都特意为家里留下一些。”卢法妹说,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种盖菜,腌制后就成了酸菜,红军待他家很好,作为回报,母亲也常给红军送酸菜。

  东方军攻打沙县县城期间,横历作为后方阵地异常忙碌。当年,红军医院设在村民官华妹家,医务人员20余人。“不断有伤病员从富口方向转来,多到安置不下。”卢积钦指着旧址说。

  红军在横历周围布有哨卡,在距村2.5公里的迎神坪和5公里的富溪元岭头,至今仍有炮坑。在横历与上宝山的交界处,还有一处战壕。“这里估计是军用观测点。”此前,徐勇进曾到横历寻访挖掘红色资源,从战壕俯瞰,荷山村通往沙县的道路尽收眼底。

  全民皆兵助攻城

  卢氏宗祠背靠青山,祖厝大坪视野开阔,几乎每个大年初十,村民都会在这里“迎竹桥”,热闹得很。平日里,卢氏宗祠有些冷清。听村里的老人回忆,当时的红军指挥所就设在宗祠。

  指挥所周边插满了红旗,寒风掠过,旌旗猎猎。宗祠的墙壁上挂满了长枪、短枪,许多红军战士在此进进出出。指挥所里还有一部电报机,方便这里的红军与其他部队联系。

  沙县城周围有约4600多米又高又厚的城墙,城东、城南两面临河,北面丘陵,宛如一座“钢铁城堡”。攻城失利后,司令员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改用挖坑道的方式,准备炸开城墙。

  村里广为流传,由于需要大量土硝、硫磺等配制炸药,驻守横历的部队领导通过无线电发报,请求江西瑞金总部支援土硝300斤、机枪300把、冲锋枪等物资,增派战士3000名。

  据说,横历村还支持了两副棺材,将土硝、铁珠、铁条用铁皮封闭,抬于沙县城西门地下挖好的坑沟里,暗藏伺机爆破。“村民用来腌咸菜用的石罐子也捐献出许多,填上土硝,加上炮芯,制成一颗颗炸弹。”卢法妹的父亲卢常保就是参与者。

  那段时日,横历村全民皆兵,他们协助红军制成攻城长梯100多把。就连小小的卢功连,也跟着上山砍毛竹。一不小心,他还跌了个大跟斗,屁股被毛竹划破,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

  攻城大捷后,红军从俘虏中查出敌军电台的报务员,命令他向其上峰发电报求援。敌人“很听话”,第二天就派来3架飞机空投弹药、物资,一连空投3天,光子弹就投了几十万发。敌人派来的增援部队,在半路上就被红军拦截歼灭了。

  这场战斗,是东方军东征入闽以后,打的时间最久、战斗发展经过最曲折的一次战役。从战场上缴获的许多物资,军民从沙县方向肩挑车推到横历,再由横历的商道经明溪运往目的地——江西瑞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苏区对紧缺物资的需求。

 

  时光悠悠,岁月如歌。

  在横历这片厚重的红土地上,

  一棵棵挺拔的苍天古树,

  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