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江街道:振兴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日期:2021-06-17 08:05 来源:沙县区虬江街道
| | | |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尤其是本地传承的历史文化,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也是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主要动力来源。近年来,虬江街道茶丰峡村立足本土文化,做足孝文化、知青文化文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铸魂”。 

  做足文化文章,涵养乡村文化根基 

  文化需要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茶丰峡村依靠老百姓,发挥村民和村集体的作用,挖掘、利用、传承、提升本土孝文化和知青文化。 

   

  孝文化 

  大水湾陈氏大厝,又称“孝子坊”大院,为清代贡生陈宗诰所建,是陈宗诰及其后裔的故居。陈氏大厝由陈宗诰建于乾隆年间,历时二十余年,至道光年间建成,至今已有约240年历时。陈氏大厝不仅历时悠久,更以其面积宏大、风格独特、装修精美而为人所称道,并于2009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清萩芦溪,悠悠家风古”,孝子坊是陈宗诰毕生致力学习儒学,倡导“事亲以孝、事君以忠、为吏以廉、立身以学”孝廉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留给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绵绵不绝滋养着后代的心灵和情操。 

   

  通过“无偿退出”机制,虬江街道收回孝子坊(陈氏大厝),并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和孝文化挖掘开发。目前,孝子坊正在进行孝文化展示厅的布展,力争将其打造成孝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平台,弘扬福泽乡里、崇廉尚孝、家国情怀之家风,做文化旅游文章,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知青文化 

  从1969年开始,广大城市知青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插队劳动锻炼。先后共来到茶丰峡村4批109人,还有带薪来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生林禧龄、下放干部邹小薇、军医韦雄、省委宣传部干部陈如亮、福州大学教授林仕金、中教许永锡、江泽南一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仍然充满热情,不畏艰难,不怕日晒雨淋,跟农民同劳动,建设农村,服务农民。 

   

  通过“有偿退出”机制,村集体收回邓氏宗祠及周边老房子,在原址建设知青文化展示体验馆。目前已完成房屋修缮,准备进行室内布展,计划打造具有70年代知青文化特色的知青文化公园,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需要。同时,从进村主道路至茶丰峡知青广场,通过立导示牌、绿化美化、艺术彩绘等形式在道路两侧布景,再现知青历史场景,打造“知青路”,歌颂知青与茶丰峡村民深厚情谊,营造“回望知青路,赓续家国情”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氛围。 

   

   

  倡导移风易俗,注入乡风文明力量 

  “移风易俗,彰显社会进步;乡风文明,淳美和谐家园”。茶丰峡村制定移风易俗实施细则,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婚事少燃放烟花爆竹,充分利用“乐龄学堂”平台,每月定期组织道德模范、党员代表等开展厚养薄葬、移风易俗等方面的讲座,使厚养薄葬、尊老爱幼、健康生活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自2017年始,茶丰峡村在整个沙县率先开启了婚丧嫁娶无燃放烟花爆竹、丧事不请“道士”的时代,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打造村容村貌,激发村民参与管理 

  乡村振兴没有按部就班的金科玉律,要探索鼓励百花齐放的多元路径,在精神层面上激励村民参与乡村实践。 

  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茶丰峡村制定“门前三包”条例,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村民切实、认真履行好“门前三包”责任制,由村委会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建立逐户档案,对“门前三包”评比优秀的,将予以表彰奖励;对评比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否则按照规定给予一定处罚,如延迟发放由村集体出资的老年补助金等。 

  目前,茶丰峡村已拟定《农村门前三包责任书》,正在逐步开展签约工作,让全体村民参与村容与环境卫生管理,共同把茶丰峡村建设成一个干净、整洁、卫生、有序的精神文明村,与时俱进丰富乡村振兴内涵。 

   

  下一步,虬江街道将继续深挖、丰富乡村文化底蕴,盘活闲置的老房子资源,建设民宿、书画舍等旅游配套项目,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古建筑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促进闲宅流转和财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