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蘑菇中毒高发季节风险提醒

日期:2018-06-14 08:02 来源:沙县政府办
| | | |

  时下已值夏季,菌类生长迅速,正值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郑重提醒,有毒蘑菇毒性强,且发病急,死亡率高。市民们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须做到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

  ▲请认清这些毒蘑菇

  颜色鲜艳  危害巨大

  毒蘑菇又叫毒蕈,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约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近10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毒蘑菇所含毒素为蕈毒素,可引起中毒。由于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难于区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毒蘑菇中毒风险提示

  毒蘑菇中毒有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毒蘑菇含有植物性的生物碱,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及神经系统,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体内也是很危险的。因毒蘑菇的种类、毒素类型、食用量、个体差异等不同,进食后一般经半小时至6小时间出现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临床表现,可出现瞳孔缩小、昏迷、烦躁不安、精神错乱等神经系统症状,症状较重者伴有严重肝、肾、脑等脏器损害,预后较差。

    对消费者的提示

  对于野生蘑菇,目前尚未形成消费者可以用来鉴别其是否有毒的简易科学方法,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同时,也不要轻易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也不要食用在野外自然环境生长的蘑菇。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提示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不认识的蘑菇应做到“三不”:即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餐饮单位要加强原料检查,避免采购和食用野生蘑菇。由于有毒蘑菇与普通蘑菇很难鉴别,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所谓经验并非科学可靠,以致时常发生“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对于不认识的蘑菇,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品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