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人族群探源

日期:2021-04-05 21:00 来源:沙县政府办
| | | |

    沙县人族群来源,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闽越人、河洛人、河东人、江西人、闽北人、福州人、莆仙人、下府人、汀州(客家)人以及沙县城关人。

    闽越人  闽江上游沙溪流域两岸,包括如今的沙县、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宁化等地古代属闽越王国,其中有从会稽(浙江一带)入闽的吴人,有从湖南武陵入闽的五溪人,被统称为闽越人,是沙县最早居住的先民。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兼并闽越王国后,徙闽越民于江淮。少数闽越人逃进沙溪流域深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延平县奉命在南乡沙源地置沙戍,为中央朝廷在闽中地域首设军政机构,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沙戍升为沙村县,夏茂地区属沙村县辖区。东晋、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大批流民、饥民大量涌入,为中原汉文化在闽中沙溪流域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垦政和城镇建设,闽越文化基本消失,汉文化成为主流。而深藏山林的曾经激烈反抗汉人政权的闽越先民在此阶段仍然被称作闽蛮、蛮僚、山越人。
 
    河洛人、河东人  从秦汉至宋代的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原士民不断迁徙闽中沙县,其中有几次较为集中的迁徙,而零散的移居更是时时有之。从近现代沙县的居民结构来看,沙县夏茂地区固有的闽越先民已完全汉化,取而代之的是河洛人或河东人。所谓河东人,是直接从黄河河套以东的山西,今山西省西南部,即河东地区的汉人。所谓河洛人,是从河南中州,即河洛地区而来的汉人。即便是从两湖、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辗转而来的,也大多自称是河洛人或河东人。
 
    江西人  大约是宋元以及明清以来从江西行省迁徙而来的以江西为祖居地的中原汉族移民。他们大多是以任官、行商或逃荒至夏茂地区而定居下来。如沙县罗姓,近祖籍江西南昌。罗周文(罗吉)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06年-820年)入闽,任沙县县尉。后代聚居在沙县西门坊罗家巷,而罗汝洪等罗氏家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入从夏茂等地定居。人口增长快,居夏茂镇各姓之冠。又如夏茂洪姓,祖籍江西饶州府鄱阳(今波阳县)。洪茂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入闽,其子洪源于嘉定十年至十七年间(1217-1224年)从沙县城关移居北乡(夏茂)定居。
 
    闽北人  如同闽南人一样。历史上沙县与闽北诸县长期归属建州、延平府(南平)地区,从闽北地区的建瓯、南平、顺昌等地迁徙沙县的闽北人颇多。但由于沙县、闽北一带地理环境与闽南大有不同,皆是崇山峻岭、沟壑山涧,阻断了闽北的人际交往,造成语言、风俗等许多不同;所以,闽北人又比闽南人的族群更为宽泛。
 
    福州人  指福州地区的汉族移民族群。如夏茂林姓,林禄于晋建武元年(304年)入闽,之后,林禄后裔林放从福州、福清迁居沙阳(沙县)。林放裔孙林希元于宋代(960-1279年)迁居夏茂、儒元、李窠山堂、长阜村黄历、后垅等地。民国抗战期间(1937-1945年)为躲避战火,省政府、省属相关机构以及大批福州难民内迁,并开辟沙县至夏茂东溪航线,又有一批福州、闽清移民定居夏茂。
 
    莆仙人  又称兴化人,指从莆田、仙游地区(古称兴化军)迁徙而来的汉族移民,大多是清代至今从莆田、仙游县迁居而来的。
 
    下府人  沙县人称闽南人是也。指从闽南地区迁徙夏茂从事林木和茶业生产和贸易而来的汉族移民。1958-1965年,有多批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的漳州、南靖、平和县等闽南籍村民定居沙县。
 
    汀州人  又称汀州客家人,指从汀州如今的龙岩地区迁徙而来的汉族移民族群。如沙县夏茂阙姓,清咸丰七年(1857年)从上杭县通贤村(今乡)迁入东街村沙坑自然村定居,全村阙姓居多。又如俞姓,祖籍河南省固始县。俞朝凤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闽王王审知之兄)入闽,寓居汀州南门。后代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从汀州移居俞墩(古名,今儒元)、俞邦等地定居,今居俞邦村为多。
 
    沙县人   指从东晋沙县建县以来由上述各地人类族群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沙县人族群。东晋沙县建县之前,沙县地区人口以闽越土著民为多。当闽越土著民在遭遇中原汉人族群的强势侵入后,纷纷躲进深山,或改族属取汉姓。类似的情况,在南中国各个地域的情况基本类同。(张卿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