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工业经济十一五规划

日期:2007-12-15 22:36 来源:本网
| | | |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推进富裕沙县、文化沙县、绿色沙县和平安沙县进程,把沙县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的新兴产业集中地、重要物流集散地和人口集聚地,加快中等规模绿色工贸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我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绿色工贸城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3.84亿元,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8.6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1倍和2.1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林产品加工、金属深加工、生化三大产业集群,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2005年,三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2.4%。
    2、工业经济良性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年,我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 14.6亿元,年均增长11.1%,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41.35亿元,年均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86亿元。
    3、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落实力度,促进了重点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家,比2000年增加33家,其中亿元企业达9家,比2000年增加5家。与此同时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环科化工自行开发的精细轮胎再生橡胶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 26 家企业通过ISO9000的体系标准认证,1家企业通过ISO14000的体系标准认证,13家企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青山”牌纸袋纸、“麦丹”牌味精、“天河”牌竹凉席、“沙阳”牌板鸭、“宏光”牌酚醛模塑料、“昂福”牌再生胶、“硫磷”牌过磷酸钙等7个工业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青山”、“明福”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虬江”、“建沙”、“沙阳”“MAIDAN”、“天河”、“宏光”等10个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
    4、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平台效应得以体现。我县抓住有利时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先后开发建设了民营科技工业园、青州工业集中区、凤岗工业集中区、高桥工业集中区、水东工业集中区、高砂工业集中区、三明高新区、金古工业集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至2005年底,我县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7056亩,入驻园区企业达120家,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7亿元,配套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十五”期间,工业园区共引进落户各类工业项目79 个,总投资 18.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 个,过亿元的项目3个,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5、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五”期间,我县始终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招商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促进了我县支柱产业的发展和骨干企业的壮大。“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进工业资金10.2 亿元,年均增长21.5 % ,其中县外境内资金7.95亿元,境外资金2780万美元,2002年以来,我县成功引进三和食品的清水笋深加工、明光公司彩涂板镀锌板、大亚木业刨花板等一批大项目,大大提升了全县招商项目的整体质量。在项目建设上,我县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县领导挂包制,以项目增后劲,每年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十五”期间,全县竣工投产的项目107个,累计完成投入13.4 亿元,年均增长22.8 %。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部分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与新型工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从规模上看,2005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占三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1.4%,比重较小。
    2、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结构松散,行业集中度偏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具有支撑作用和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偏少,群体力量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较低。
    3、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缺少核心技术,产品档次偏低,外向度不够,资源性产品、初级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4、企业规模偏小。以小型企业和分散状态为特色,行业集中度较低,既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也缺少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品牌。
    5、企业生产要素瓶颈约束仍然存在。能源紧缺、基础设施滞后,用地、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初步呈现,对一些行业的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因素
    1、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省委、省政府更加关注福建中部的发展,把三明列入闽东北一翼,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为我县参与三明市区分工,加快与市区的对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动力。
    2、京福高速公路福州至沙县段已全线建成通车,向莆快速铁路、三明机场、三厦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将相继动工建设,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将成为福建省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3、三明高新区、金古集中区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产业集聚能力、发展速度正逐步加快,对内、对外吸引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大亚木业、明光新型材料、厦工三重、立丰印染等一批大项目陆续落地建设并投产,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将得到遏制,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使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行业情况看,木竹加工业经过多的发展,已具备做大做强的经济基础,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青山纸业高强瓦楞纸、箱板纸等一批项目的建设,为发展纸制品业带来了机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将有利于林业资源的培育,必将带动林产加工业快速发展; 三明市区“退二进三”,厦工三重等一批企业将相继搬迁落户沙县,为沙县参与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做大机械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金古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 产业集聚能力正逐步加快,冷扎板项目的投产,为金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生化及化工行业受电力紧张的影响较大,随着电力瓶颈的初步缓解,这一制约有望减小,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明显提高也将促进化肥市场需求的增长,硅系列产品加工、高科化工精细胶粉及改性沥青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投产,将拉动生化及化工行业快速增长;配额制度的取消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增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增强了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立丰印染的建成投产,为产业链延伸奠定了基础,必将带动我县纺织服装业稳步发展;食品行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居民消费的提高,加上金福食品、维斯特果蔬汁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县食品产业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不利因素
    1、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结构不尽合理,具有支撑作用和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偏少,企业聚集的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资源型、初加工型的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2、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尤其是能源紧缺、运力不畅、流动资金不足和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务必加快电力、水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培育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最大限度的加以缓解。
    3、环境容量日趋饱和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县造纸、化工等企业的集聚,环境容量日趋饱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总的来说,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只要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科学发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就能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绿色工贸城市,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主动接受三明市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发展三大产业集群(林产加工、金属深加工、生化产业),壮大五大产业(林产加工、金属深加工、生化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把沙县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新兴的产业集中地。
    (二)发展思路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二大精品园区(三明高新区、金古工业集中区),创建三大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林产加工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全省最有竞争力的金属深加工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十家重点骨干企业(明光公司、青山纸业、厦工三重、大亚木业、麦丹集团、三和食品、三华食品、立丰印染、宏盛塑料、环科集团),扶持壮大七家成长型企业(侨丹公司、硅福化工、东来装饰、青州日化、松川化工、三联化工、明福木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发展目标
    1、经济规模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到2010年达到30.7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8%,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
    力争建亿元以上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
    2、技术进步目标
    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递增15%,到2010年达到 10亿元;
    创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家。
    3、引进外资目标
    工业招商引资年均递增15%,到2010年引资达到6亿元。
    (三)发展重点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一城两线集中”的思路,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抓好产业规划,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集中精力抓好三明高新区开发建设;加快金属深加工、纺织服装加工、木竹加工等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控制民营工业区新上项目,鼓励引导区内企业逐步向外迁移;推动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整合优化,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
    ——三明高新区。充分发挥区位、土地、环境等方面优势,加快工业用地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以优惠的政策、完善的设施、高效的服务,建设山区产业投资的成本洼地。重点围绕林产、机械、食品、纺织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
    ——特色产业集中区。以项目带动开发,加快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明光新型材料、立丰印染等龙头企业,以延伸产业链为纽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到2010年,初步建成金属深加工、纺织服装加工、木竹加工等特色产业集中区。
    ——乡镇工业集中区。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以特色和优势提升竞争力。重点培育纸制品、硅化工、林产化工、农副产品等加工业,形成一批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区。
    2、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坚持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引领工业发展,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工业园区平台作用,加快配套项目引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培育发展林产、金属深加工、生化等产业集群。
    ——林产。以青山纸业、大亚木业、三和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山区木竹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海峡西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载体,完善产业配套,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制浆造纸、木竹加工、笋竹制品等三个林产加工产业发展格局,把沙县建成全国重要的林产加工中心。到2010年,林产加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林产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
     ——金属深加工。抓住三明市区“退二进三”的有利时机,以明光新型材料、厦工三重等企业为龙头,紧密联系三钢集团及其他大型冶金、压延企业,大力引进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到2010年,初步建成福建省最大、最有竞争力的金属深加工区和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生产基地,金属深加工产业产值达35亿元。
    ——生化。以麦丹集团、天泰制药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存量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发展高附加值氨基酸、生物制药等系列产品,全面提升生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到2010年,力争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氨基酸生产基地,生化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3、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综合成本,不断增强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以立丰印染、天泰实业为龙头,引进培育关联企业,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出口产品,加快形成纺织、印染、后整、服装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依托三华食品、维斯特果蔬汁、金福食品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果蔬汁饮料、速冻食品等新兴产品,改造和提升沙阳板鸭、老潘头酱油等传统产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深度开发加工,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食品加工企业。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新上、技改工业生产性重点项目32个,总投资40.72亿元,其中金属深加工项目10个,总投资19.81亿元。林产加工项目6个,总投资10.77亿元。生化及化工项目8个,总投资7.06亿元,三大产业集群新上项目24项,总投资37.65亿元,分别占项目数的75%,投资额的92.5%,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12项,分别是:1、投资6.6亿元的金属深加工项目;2、投资5.7亿元的年产45万立万米的刨花板项目; 3、投资5亿元的三重公司异地搬迁项目; 4、投资2.4亿元的板材深加工项目;5、投资2.11亿元的年产15万吨瓦楞纸项目;6、投资1.78亿元的塔尔油深加工项目;7、投资1.6亿元的年产5万吨低定量箱板纸项目;8、投资 1.6亿元的高速公路智能护栏板项目;9、投资1.43亿元的钢结构加工中心项目;10、投资2亿元的硅系列产品项目;11、投资1.08亿元年产3.5万吨精细胶粉及5.5吨改性沥青项目;12、投资1亿元的年产2万吨硅系列项目。
    四、主要保障措施
    1、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培育壮大林产加工、金属深加工、生化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等五大产业。一是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实施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竞争力。林产加工业要围绕资源节约使用, 发展高附加值、高档次的新纸种,开发杉木小径材加工及新型、节材、综合利用的新板种 ,在资源配置上向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倾斜,严格控制新上资源浪费、附加值低的林产加工项目,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延伸产业链,开发上下游产品。在增加产业关联度上做文章,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县,开发上下游产品,促进链式发展。生化及化工行业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由大宗产品向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发展。纺织服装业要立足现有企业,围绕面料开发,形成纺织、印染、后整、皮革、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食品工业要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向超细食品、绿色食品、功能性食品转移,实行深度开发加工。三是实行龙头企业带动,壮体扩规上水平。着力培植上规模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以10家重点骨干企业和7家成长型企业为代表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建设,促使企业形成集团战斗力和核心竞争力,使生产经营规模化、国际化。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全力打造五大产业,力争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95%以上,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
    2、狠抓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及国外资本转移的机遇,积极接受沿海的辐射,全面推动我县工业经济与沿海地区的对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总量。坚持突出重点,提升档次,瞄准上市公司、沿海大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加工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全方位提高项目质量和引资水平。二是加快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供求关系,分析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突出支柱产业,突出骨干企业,把握项目的前瞻性、可行性、长效性、适应性,形成特色和优势。同时,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领导挂包制,促进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着力抓好大亚木业刨花板、厦工三重、硅福化工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竣工投产见效。三是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本。通过落实我县激活民间资本的优惠办法,加强产业引导和信息指导,强化服务,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筹资融资,推动民间资本更多进入工业领域,加快发展一批劳动技术型、出口创汇型加工企业。
    3、培育市场主体,壮大骨干企业。一是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加快骨干企业成长的发展机制和具体帮扶措施,通过引进大企业、技术改造、调整结构、挂靠联营、紧密协作、外向扩张等途径,加快骨干企业成长。二是加大重点骨干企业培植力度。重点抓好明光公司、青山纸业、厦工三重、大亚木业、麦丹集团、三和食品、三华食品、立丰印染、宏盛塑料、环科集团等10家骨干企业和侨丹公司、硅福化工、东来装饰、青州日化、松川化工、三联化工、明福木业等7家成长型企业的培植,不折不扣地落实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新的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资金、电力、原材料、运力等方面优先支持重点企业,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高附加值、高税收产业倾斜,为骨干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大力发展规模企业。重点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努力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4、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竞争能力。一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紧围绕我县企业做强做大,延伸产业链,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先进设备,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夯实企业技术创新基石。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保证技术中心正常运行。积极推进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发挥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广泛征集高新技术信息,组织开展市场调研,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通过一定的技术转让程序,把技术开发成果提供给企业组织批量生产。扶持壮大以科丹研究所为核心的生化研发中心,建立金属深加工研发中心、林产加工研发中心。四是开展产学研活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组织开展产学研成果洽谈、交易活动,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合,借力攻关,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素质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每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联系一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一名专家,开展一项产学研活动。五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优势产品。继续培育“青山”牌纸袋纸、“明福”胶合板、“麦丹”牌味精、“天河”牌竹凉席、“沙阳”牌板鸭、“宏光”牌酚醛模塑料、“昂福”牌再生胶、“硫磷”牌过磷酸钙等省级品牌,力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5、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发展平台。一是分类推进园区建设。以培育产业集群和促进产业集聚为目标,加快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明确园区功能定位,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园区,引导同类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园区集中,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重点抓好三明高新区、金古工业集中区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地方特色工业小区,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二是努力增强园区融资功能。创新经营理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和形成“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投资格局。三是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对重点园区实行“一园一策”,加快建立园区“一条龙”的便捷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园区,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使之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高效的新型工业园区。
    6、发展循环经济,组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将发展目标纳入经济考核目标。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活动。三是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实施污染预防措施,消除和减少工业生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五是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加大节能、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循环经济发展延伸产业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六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围绕资源节约使用和“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利用,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逐步提高“三废”利用比率。
    7、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着力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不折不扣地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出台新的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清理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各项审批制度,下大力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严格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让企业有一个安静的发展环境。清除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政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对建设项目实行“一站式”联合办公制度,从立项审批、开工建设到生产运营实行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三是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考核办法,建立信用建设考核体系,全面组织开展以金融信用为主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推动全县企业信用建设。四是继续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类有形商品市场,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加快建设各类要素市场,着重发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五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培育、发展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社会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配套服务。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企业分离,建立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制。
     8、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工业、分管领导全力抓工业的领导体制,全面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继续实行领导挂包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制度,责任到人,真抓实干。建立以用电、税收、就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运行考核体系,以项目和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发展考核体系,加强对乡镇(街办)、部门的工作考评。考核乡镇抓工业经济的实绩,重点考核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入库税金、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进行重用重奖,以促进工业经济各项措施的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