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日期:2008-03-10 15:27 来源:本网
| | | |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主动对接市县一体化,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绿色工贸城市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调整经济结构,攻坚克难,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快速增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城乡市场繁荣,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70 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和机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9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5.43亿元,增长9.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630元。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742.432.9调整为23.843.832.4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办法,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完成了国有工业和内贸企业改制,国企改制面达97%县属国有资本基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教育、医疗体制改革有新进展;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等各项涉农改革基本完成;财政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供需变化,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链还未真正形成;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行业间、居民间的收入增长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镇和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居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和人口、资源、环境保护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等

    二、农  

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77万亩,下降0.7%;粮食总产量10.80万吨,增长2.1%经济作物得到较快发展。水果产量12.09万吨,增长8.4%;蔬菜产量16.18万吨,增长5.9%;花生产量1856吨,增长25.0%;茶叶2956吨,增长5.2%;烟叶1304吨,增长24.0%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39335万元,增长7.4%。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3030亩,增长4.0%,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66988亩,成林抚育面积69261亩,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75.5%。主要林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年产油茶籽3825,增长33.8%;松脂1172吨,增长0.2%;笋干10290吨,增长7.6%;毛竹采伐量500万根,增长33.3%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禽蛋奶总产量达32936吨,增加1922吨,增长6.2%;其中:肉类产量26972吨,增长6.3%;禽蛋产量5450吨,增长4.7%;生猪出栏29.61万头,增长6.3%;家禽出栏493.6万只,增长7.1%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153吨,比上年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拥有多功能拖拉机941台,农用运输车385辆,农用载重汽车175辆;排灌动力机械659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县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71亿元,增长45.5%。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8.58亿元,增长24.6%

规模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58.81亿元,增长30.8%,其中:国有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7亿元,增长28.9%;股份制企业48.01亿元,增长30.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03亿元,增长34.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产值0.45亿元,增长37.9%轻工业产值30.18亿元,增长13.5%;重工业产值28.62亿元,增长55.9%林产、生化、金属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38.91亿元,增长23.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2%,其中:林产工业完成26.35亿元,增长19.3%;生化工业完成3.42亿元,增长13.4%;金属工业完成9.14亿元,增长40.9%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0.1%,比上年同期上升23.2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县属企业分别上升90.835.0个百分点;省属企业仅上升0.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7.8%,上升17.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和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下降0.20.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达118766/人,增加38488/人;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呈加快趋势。企业亏损数为11家,占103家的10.7%,亏损面下降26.7%;利税总额为27307万元,比上年的26331万元,增加了976万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1475万元,增长11.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206万元(不含高速公路),比上年增长2.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86万平方米,增长28.5%;房屋竣工面积17.60万平方米,下降2.2%商品房销售面积19. 05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额4.35亿元,分别增长1.5%和38.6%,商品房产销两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6.38亿元,增长57.5%其中:城镇以上投资20.81亿元,增长43.7%;房地产投资5.57亿元,增长145.5%,其中商品房投资5.08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53亿元,增长11.5%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取得新进展,并不断蓄积新的增长点。金沙高科技园区、金古经济开发区、环路西园段及金陵路改造和新城西路建设、罗布家园和影剧院建设进展顺利;仙舟半岛开发、建国西巷组团改造和三明沙县机场建设稳步推进;在福银高速公路全程通车的同时,向莆高速铁路的建设拉开了序幕;厦沙高速公路列入全省路网规划。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运输和通信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增加值33042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货物运输量323.7万吨(含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21279万吨公里,分别增长3.8%和30.2%;旅客运输量559.9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28669万人公里,增长15.3%,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巩固和增强。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移动电话和无绳电话已以成为公众的消费热点,业务总量不断增长。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6269万元,增长1.3%。电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不含移动、网通、铁通电话、下同)达4.8万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0部,小灵通1.8万户;宽带0.88万户。以公众通讯网为主体、专用通讯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讯网日趋完善,网络结构朝着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依然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创98年以来新高。从行业看:①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1556万元,增长14.7%,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业17790万元,增长25.6%;限额以下贸易业零售额59116万元,亿元市场零售额24650万元,分别增长11.8%和14.7%。②餐饮业零售额13146万元,增长11.8%,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1201万元,增长92.2%;限额以下餐饮业11945万元,增长12.6%。③其他行业零售额2397万元,增长20.8%

市场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1%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

出口创汇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年出口创汇突破7000万美元大关,达到700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9%,其中民营企业出口达5339万美元,增长53.6;实际利用外资达1607万美元,增长53.6%;合同利用外资1710万美元,增长34.6%。批办外资企业6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

旅游事业得到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人数29.0万人次,增长29.5%;旅游收入2.16亿元,增长46.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实现平衡2006年我县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财税管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全县财政收入38908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3064万元,比上年增长21.0%;中央税收收入1584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县财政支出30756万元,比上年增长30.2%

金融形势运行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299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67780万元,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472万元,增加37027万元,增长17.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4154万元(不含世行,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比上年末增加85246万元,增长29.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我县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发新险种,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全县保费收入6217万元(不含太平洋、中华、新华保险等),比上年增长3.8%;全年全县保险赔款给付金额3597万元,增长3.9%;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有新发展。我县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进科技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全年组织实施县级以上科研项目29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5项,县级22项。全国科普示范县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取得新进展。全县举办各种科技实用技术培训200多期,培训人员1.0万余人次。组织科技攻关,实施了12个农业技术示范项目和7个工业科技项目。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1942人,在校学生5130人,增加459人,增长9.8%,毕业生1527人。职业中专招收学生275人,在校学生693人,毕业生243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初中在校生9190人;小学在校生1748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全县教职工人数达3729人,其中:专任教师3142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我县以拓展文化产业为重点,提高文化工作的品位和质量,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注重弘扬民间艺术,带动社会文化的普遍繁荣,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县城”称号同时,在12.8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和《空政歌舞团—国安之夜》大型演唱会,大大提高了沙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全县共发行各类图书100.7万册,图书馆存书8.5万余册。随着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人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设施3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3%,城乡有线电视网入户数已达3.85万户,增加0.22万户。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98.7%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6个,其中:县直各类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1个,厂矿医疗卫生单位11个;个体28个。年末全县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20人,其中:医师、医士362人,护师、护士213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床位总数645床,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286床,乡镇卫生院床位数239床,厂矿70床,个体50床。全县村级卫生医疗所168个,村级医生282人。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体育项目活动21项,参赛运动员3707人,少体校在校学生165人。随着1000平方米健身馆的投入使用,其已成为城区居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体育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

                    十一、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全年出生人口2663人,出生率为10.96,比上年上升0.3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326人,死亡率为5.46,比上年上升0.86个千分点;全年自然增长人口1337人,自然增长率为5.50,比上年下降0.49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4.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55万人,占总人口的43.3%

十二、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

城乡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区建设有新跨跃先后实施了建国西巷、影剧院等旧城组团改造,建成了鸿图、华山、翠绿等精品住宅小区;完成了滨河路休闲景观、城市夜景改造,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新建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开通了三明沙县公交车,建成了金明路、长泰路等路网,延伸了新城路、李纲路等城区干线,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区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有新进展,道路绿化工程,城市夜景工程等相继完善。形成了以东西向的李纲路、府前路、步行街、新城中路和以南北向的建国路、三官堂路“四横两纵”为主的沙县商贸繁荣带,城市总体功能日臻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4元,比上年增长10.6%;年人均消费支出6503元,比上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比上年增长11.2%;年人均消费支出3526,比上年增长106%;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787元,增长13.5%,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有新的变化,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附:1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2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笔:吴 祥 海

                                 稿:李 兆 军

 

 

 

 

附表一: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增长(%)

  

万吨

10.80

2.1

#稻谷

万吨

9.43

1.9

  

万吨

12.09

8.4

#柑桔

万吨

9.99

7.3

   

万吨

16.18

5.9

  

1856

25.0

  

3383

14.5

  

1304

24.0

  

10290

7.6

  

26972

6.3

  

5450

4.7

水产品

9153

4.3

 

 

附表二: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增长(%)

  

13942

42.2

   

7749

8.6

赖氨酸

10459

-14.2

 

1575

26.4

12767

48.1

万米

3614

50.3

  

万件

171

108.5

机制纸及纸板

343485

8.1

 硫酸(折纯)

89422

8.7

磷肥(折纯)

11765

-0.3

   

37324

-19.4

  

万吨

28.75

49.0

胶合板

立方米

60498

4.7

  

162209

71.7

发 电 量

万千瓦小时

76925

5.7

#:水电

万千瓦小时

52331

10.2

 

 

   00年三月五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